类风湿患者的晨僵如同 “关节被胶水粘住”,往往在起床后持续 1 小时以上,这是由于夜间关节活动减少,炎症因子堆积、滑膜液流动缓慢所致。起床后做几组温和的拉伸动作,能促进关节滑液循环、放松紧张肌肉,快速打破僵硬状态,但需注意动作轻柔,避免用力拉扯关节。
先了解:晨僵时拉伸的 “黄金原则”
晨僵时关节和肌肉处于 “脆弱期”,拉伸需遵循 “慢、轻、短” 原则:动作速度要慢(每个动作持续 5-10 秒),用力要轻(以 “轻微牵拉感” 为度),单次拉伸时间不超过 1 分钟,避免因过度刺激加重炎症。若某关节晨僵严重(如手指无法握拳),可先做 30 秒温水浸泡(水温 40℃左右),再进行拉伸,效果更佳。
动作 1:手指 “波浪式” 伸展(针对手、腕关节)
类风湿患者的手指和腕关节是晨僵重灾区,这个动作能逐步激活指间关节和腕关节,缓解握拳困难。做法:仰卧或坐在床边,双手放在腹部,掌心向上;先缓慢张开手指(尽可能伸直,不勉强),感受指关节拉伸,保持 3 秒;再弯曲指尖(指尖触碰掌心,不握拳),保持 3 秒;最后做 “波浪式” 动作 —— 从拇指开始,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再依次伸直,像 “波浪” 从拇指传到小指,重复 5 次。作用:通过手指的屈伸交替,促进腕关节和指间关节滑液流动,减轻滑膜粘连,尤其适合 “天鹅颈”“纽扣花” 畸形早期的患者。注意:若手指有刺痛,可减少动作幅度,只做 “半张半合”;避免用力掰动僵硬的手指,以防关节损伤。
动作 2:仰卧 “抱膝” 旋转(针对腰、髋关节)
腰部和髋关节的晨僵会导致起床时翻身困难,这个动作能放松腰背部肌肉,改善脊柱和髋关节的活动度。做法:仰卧在床上,双腿伸直;缓慢弯曲右膝,双手轻抱右膝向胸前拉近(膝盖不超过胸部),保持 5 秒后放回原位;换左腿重复同样动作,每侧 3 次;接着双腿同时弯曲,双手抱膝,缓慢向左侧转动(头部可转向右侧),保持 5 秒后回正,再向右侧转动,每侧 2 次。作用:通过温和的旋转和屈膝动作,拉伸腰大肌、臀肌,促进腰椎小关节和髋关节的滑膜液循环,缓解翻身时的僵硬感。注意:抱膝时若腰部有牵扯痛,可减少拉近幅度;转动身体时保持肩膀贴床,避免腰部过度扭曲。
动作 3:站姿 “扶墙” 踝膝伸展(针对膝、踝关节)
膝、踝关节晨僵会导致起床后走路 “打软腿”,这个动作能激活下肢肌肉,增强关节稳定性,为行走做准备。做法:面对墙壁站立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距离墙面约 30 厘米;双手轻扶墙面(与肩同高),缓慢向后伸直左腿(脚跟不离地),感受小腿后侧拉伸,保持 5 秒后收回;换右腿重复,每侧 3 次;接着双脚并拢,缓慢弯曲膝盖至微屈(不超过 30°),再缓慢伸直,重复 5 次。作用:向后伸腿能拉伸腓肠肌,改善踝关节背屈能力;屈膝伸膝动作则能活动膝关节滑膜,促进滑液流动,缓解 “膝盖发紧” 感。注意:扶墙时身体保持直立,避免前倾过度;屈膝时若膝盖有刺痛,可减小弯曲幅度,重点在 “缓慢活动” 而非 “用力伸直”。
让拉伸更有效的 3 个细节
配合呼吸:拉伸时吸气准备,呼气时缓慢做动作,避免憋气(憋气会增加关节压力);循序渐进:若晨僵持续时间长(超过 1 小时),可将每个动作分成 2 组完成(中间休息 1 分钟),避免过度疲劳;结合日常:拉伸后 30 分钟内进行简单活动(如缓慢散步、整理床铺),巩固关节活动效果,避免再次僵硬。
坚持 1-2 周后,多数患者会发现晨僵缓解时间缩短,从 “起床后 1 小时无法活动” 到 “20 分钟后能灵活握拳、行走”。需注意,若晨僵突然加重(如持续超过 2 小时)或伴随关节红肿,可能是炎症活动的信号,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—— 拉伸只是缓解症状的辅助手段,控制炎症才是改善晨僵的根本。